主题开始: 中国全民炒股!12万亿财富疯狂膨胀人人都是股神! Gwaiter.com 忍者 4月17日,因为股改和资产重组从1月23日起停牌的开开实业复牌,原本6元的股票最高涨到30元,其第一大自然人股东曹裕昌持有64万股,个人股票价值一天内升到1922万元,净增1600万元。 察看上市公司的持股名单,发财的神话何止千千万万。最极端的一个,4月13日,停牌4个月的*ST长控复牌,股价从14元一直飙升至85元,终盘报收68元,相比4个月前的停牌价5.74元,涨幅高达1086%。其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金玉龙持有49.91万股,账面上的市值增长至3350万元,账面利润高达3068万元。*ST长控前8名自然人股东获利均超过千万元,十大流通股股东平均获利1714万元。 开启S类股票千万级暴富神话的是3月29日复牌的ST仁和。当日最高涨幅为986%,到收市时涨幅也达到了917%。其第一大自然人股东吴彩银的持仓成本约为1.39元,复牌当日股价最高时吴彩银每股赚10.43元,股票资产净增1889万元。 飞涨的股市制造着一个个财富神话。神话的制造者们也都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刻意低调。挖掘出这一波大牛市中发大财的人物并非易事,但从 2005年6月的998点至今,股市眼看就要翻两番,300%的平均盈利,市值从5万亿元到17万亿元的巨大变化,12万亿元的财富膨胀,仅从数字上便能勾勒出近两年来股市参与者的财富变动。一个典型例子是,某位股民在2005年底买了1万股万科,当时差不多每股4元,随后出国公干,等到今年年初回来,股票涨了3倍以上。过去的几个月里,万科A的股价一直在14~20元的区间震荡,其价位三四倍于一年前的价格,给长期投资者以丰厚的回报。 2006年12月5日是万科的“有限售条件股份可上市交易日”。设想一下,从万科创业起即买入其原始股持有到现在,获利该有多少倍?答案是 160倍。18年前,万科首次面向社会发行股票,曾经的商业伙伴香港人刘元生认购360万股。1992年后,万科热衷于股权投资,刘元生也积极策应,买这些股票仅仅花了400万元。1992年刘元生持有万科股票370.76万股,以后随着万科送股配股,加上刘元生通过二级市场增持,他拥有的万科股票逐年增加,2006年为5827.63万股,价值6.32亿元。这一投资的增幅,甚至超过了全球股神巴菲特。巴菲特最骄人的业绩是持有《华盛顿邮报》股票30 年,股票价值增长也不过128倍。长期持有得到了惊人的报偿,但这里甚至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1991年后深交所成立,刘元生的股票因为没有更换成标准股票而被冻结,是客观上不能出售的原因。 上文提到的S类资产重组股大股东一天数千万元的获利也有幸运的成分,股改或资产重组期间,股票停牌无法买卖。而恰逢股市暴涨,风水轮流转,昔日一文不值、濒临破产的S类股份成为大资金追逐的对象,大资金宁可把自己的优质资产无偿地装进这些原本与垃圾比肩的亏损股中,无非为了拿到市场变现,把自己本来优质的资产卖个更大的价钱。ST仁和就是这样一个例子,最初的九江化纤多年亏损,2006年5月暂停上市,为尽快实现公司扭亏为赢,当地政府对其重组,九江化纤的国有股权转让给仁和集团,仁和集团将其优质资产铜鼓仁和、吉安三力和仁和药业三家的股权置入上市公司,重组完成,每股收益超过0.6元,股价自然暴涨。大股东仁和集团共持有上市公司三分之二的股份,流通股中自然人股东虽然只有很少的比例,也足以一下子获利近2000万元了。 两代股神 这个市场远未规范,老鼠仓聚集,除非代客理财的需要,股林高手往往不愿为人所知。招摇的多有吸引资金的目的,所谓“股神”,未免要打折扣。因为真的神乎其技了,何必拿别人的钱赚钱,一点小钱也能滚雪球式飞快增长。 998点以来的大牛市,名声堪与深圳林园比肩的上海的高手至今未以真面目示人,但“翻倍黑马”名声不胫而走。他炒股的方法是短线,每只股票一般只持有一天,最长不超过5天,可谓是超级短线客。在这波大行情中,他的获利模式就是“追涨停”,不看大盘涨跌,不研究行业,不管估值高低,只有一个标准: 涨停。他把目光瞄准几乎所有第一天涨停的股票,第二天就在集合竞价的时候以涨停板的价位,满仓去追,通常再等一个涨停板甚至升几个点就走了,只有在深特力上连抓了7个涨停板才出货。2005年6月份,当股市跌破千点大关的时候,他敏锐地直觉到股市千载难逢的大好会来了,于是全仓杀入股市。他的经验是,牛市刚启动的时候,涨势往往都是非常凶猛。 当时刚刚从多年的熊市进入牛市,很多人的思维还转不过来,不敢放胆去买,所以涨停了第二天开盘要挤进去也不难。“翻倍黑马”几乎就没有失手过,今年初当大盘一度跌破2700点时,短短几天,他抓了10多个涨停板,赚取了400%以上的收益。之所以用超短线的办法操作,他的理念是,一切以安全为上,复利增长,积少成多。 “翻倍黑马”的炒股路数是技术分析,那是他在赔了钱后,痛定思痛潜心研究的结果。他自己制定一套公式,并不断地修正,用这个公式选股的成功率精确率已经非常的高。作家白青山曾著有《民间股神》一书,访问了15位股林高手,其中木匠出身的有之,下岗工人有之,也有专科出身。他们的投资方法却惊人的一致,几乎都集中在技术分析上,在K线、成交量和各式各样的技术指标上寻找“黑马”。如此惊人的一致性也出现在昔日“三湘股神”、“中国三板第一人”、 “中国股市三剑客”、“中国股市六精英”乃至“中国股市四大股神”身上。内地股市一贯的资金操纵特色使得投资者津津乐道于与庄家博弈,而赌博只需看盘面就可以了。并且,技术分析最好入门,远比经济学知识易学好懂,更成为流行的分析方法。 至今,股民中的老思维仍存在,股市仍被认为是庄家与散户争斗的战场,投资者在“博傻”,在相互欺骗和利用,通过对K线和各种技术指标的研究就能战胜那些邪恶的庄家。事实真是如此?技术指标真的管用?或许只有短线是有用的。股林高手多相信一个“筹码分布”的理论,即主力在什么样的价位获得筹码显示了它的持仓成本,持筹成本将决定它的获利目标,一旦价格离开了持筹区,就将展开升势,散户便应该追涨。但在价值投资中,投资者因为企业的盈利而持股,筹码分布是毫无意义的。新的一轮行情中,至少前半段价值投资回归过程中很少听到老“股神”的声音,或许正与投资理念的转换有关。 在深圳,本来被想象为庄家的私募基金经理们却显示出另一番气质,与公募基金一样,各信托私募也高举“价值投资”大旗,只是掌舵人的经历难免会在具体策略上留下痕迹。赵丹阳的投资方法便和老一代股林高手不同,银广夏热炒时,他就没有去银广夏公司,而是先到天津税务局查看银广夏每个月用电额度,当发现这么大一个公司每月用电额度仅上百度时,马上打道回府。他介绍自己投资方法一直是不看大盘,抛弃大盘,投资自己熟悉的企业,寻找最优秀的上市公司。一般去企业,他很少直接去拜访公司高管,而是先去考察企业市场环境和生存环境,比如对伊利股份调查时他先去看草原环境,对青岛啤酒、五粮液调查时他先去观察这些产品在各类酒店中的消耗量。 东方港湾投资公司总经理但斌是个彻底的巴菲特崇拜者,他完全“复制”巴菲特的投资思路。巴菲特一生重仓13个股票,其中7个股票赚了270亿美元。但斌也只挑选“王冠上的珍珠一样”的企业,长期持有,平时基本不看盘。据说,其办公室电脑里竟没有股市行情软件。 在深圳众多信托私募基金中,从首次募集规模上看,杨骏旗下的晓杨投资可能是最大的。两次募集均过亿元,比起大多数千万元的资金规模,晓杨投资的两只基金无疑都是“大哥大”级的。晓杨投资的募集成绩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杨骏个人的显赫履历:他曾经是君安证券总裁,“君安事件”后,杨骏转战香港市场投资H股。2005年5月,杨骏与国泰君安资产管理(亚洲)有限公司合作,在香港推出“晓杨成长基金”,2006年3月又发行了“晓杨机遇基金”,总规模近1亿美元。 当初杨骏也是巴菲特的崇拜者,围绕巴菲特的价值理念进行买卖,也取得了成功。但是做过一段时间之后,他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学得了的。巴菲特对投资的公司极其苛刻,而在中国很难挑到有投资价值和可以长期持有的公司。巴菲特喜欢的公司基本不受经济周期影响,而且管理层要特别优秀,很多因素限制了内地公司不可能这样。杨骏分析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不允许这样,外国人的企业第一代创业,第二代可能就退出了管理层,因为他们有很多的遗产税。比如波音公司,创史家族持股可能不到1%,其他都已经被几代人用掉、卖掉。所以掌握波音公司股票的是一代又一代董事会的成员,每一次新来的人,没有股份,是靠期权产生价值,靠公司不断的增值。香港的投资经历使他发现了一个道理,亚洲人的文化有其劣根性,最终的结果是价值毁灭。亚洲人的民营企业一般是老子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传给孙子之后,所有的价值基本上都光了。杨骏认为巴菲特不可死学,晓杨投资通过主动的波段操作和行业轮换,规避了涨幅过高的行业和个股。 无论技术型、还是价值型投资者,巴菲特都是股市做手的偶像,投资的真正价值也正在于发现有潜力的企业,促使其成为行业翘楚。但在我们这里,股民好赌,你不得不加上一点索罗斯的风格。我们访问了众多的股林高手,几乎所有的股神心中都有一个巴菲特的梦想,同时又展示出索罗斯式的手段。 总0跟贴⇩ ![]() |
Gwaiter.com |
谢谢您的阅读 (总0跟贴) 跟贴开始: |